关于股权转让中先低价转让后改成平价转让的问题,需结合法律、税务及操作流程综合分析:
一、法律可行性
-
自主协商调整
股权转让价格属于双方可协商的要素,理论上可以在交易后重新约定价格,但需符合公司章程及股东会决议等内部规定。
-
特殊情形限制
-
若原转让协议存在重大瑕疵(如违反《公司法》或公司章程),后续更改为平价转让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
国有资产转让需遵循特殊审批程序,普通公司不适用。
-
二、税务影响
-
税务机关审查权
即使交易后调整价格,税务机关仍可能对“平价”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尤其是若新价格与市场价值存在显著差异。
-
补缴税款风险
若税务机关认定原低价转让存在避税嫌疑,可能要求按公允价值补缴税款,并加收滞纳金。
-
历史交易追溯
税务机关可能追溯相关交易,若发现价格调整缺乏合理依据,可能对整个交易链进行税务调整。
三、操作注意事项
-
协议条款调整
需签订补充协议明确新价格、交易时间及相关责任,确保与工商登记信息一致。
-
税务申报合规
及时申报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如资产评估报告、商业合理性说明等)。
-
避免纠纷
建议保留交易沟通记录,明确各方权利义务,降低后续争议风险。
四、建议方案
-
协商一致调整 :与受让方重新协商价格,并办理工商及税务变更。
-
专业评估 :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确定新价格,确保符合市场规律。
-
税务筹划 :咨询税务机关或专业机构,制定合规的税务方案。
低价转让后改成平价转让在法律上可行,但需谨慎处理税务风险,并确保所有程序符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