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真菌性肺炎是由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在儿童中较为少见,但常在许多全身性疾患基础上发生,如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以下是关于小儿真菌性肺炎的详细介绍:
病因
- 病原菌:主要的深部真菌病有念珠菌病、曲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孢子丝菌病、毛菌病、着色真菌病、隐球菌病及芽生菌病等。
- 促发因素:包括早产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儿及虚弱患儿,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影响免疫功能的网状内皮系统疾患及血液病,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尿病及肾衰竭,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药,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静脉高营养的患者,医院内因污染的器械而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等。
临床表现
小儿真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包括:
- 发热:多呈中度发热,少数患儿为高热。
- 咳嗽:可有干咳或咳出黏液丝状痰,有时可伴咯血。
- 气促:呼吸急促,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
- 发绀:皮肤和黏膜发紫。
- 精神状态改变:如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
- 其他症状:如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出现拒绝哺乳、哭闹等表现,糖尿病患儿可能出现肥胖或体重下降、多饮、多食、多尿等表现,肾衰竭患儿可能出现少尿、水肿、腰痛等症状。
检查
- 实验室检查:包括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直接镜检和培养,血液标本的GM试验和G试验,肺组织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 影像学检查:如X线或CT检查,可观察到肺部病变的影像,如点状阴影、大片实变灶、胸腔积液等。
诊断
小儿真菌性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依据包括:
- 宿主因素:如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早产儿,有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患者接触了有真菌存在的环境等。
- 临床证据:发热、咳嗽和肺部体征经抗菌药物治疗无好转,存在提示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影像学征象等。
- 微生物学证据:合格痰标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血液标本GM试验2次吸光度指数值>0.8或单次>1.5;血液标本G试验连续2次阳性等。
- 组织病理学证据:肺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真菌感染的病理改变以及菌丝或孢子等真菌成分。
治疗
- 抗真菌治疗:必须早期、足量、足疗程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胞嘧啶、克霉唑、伏立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 辅助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增加营养,适量给予多种维生素,输血或血浆、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胸腺素等,根据病情应用。
- 手术切除:肺空洞型曲菌球病且有反复咯血者,可行外科手术切除。
预后
小儿真菌性肺炎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及时采取免疫治疗等措施,也可以改善预后。
预防
预防小儿真菌性肺炎的措施包括:
- 增强体质:提高孩子自身的免疫力,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体质。
- 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可能会抑制正常菌群的生长,为真菌生长提供条件。
- 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环境污染,注意孩子室内和室外的空气卫生。
- 医院加强医疗器械消毒和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减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 及时就医: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要及时就医,避免耽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