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价±10%
合理低价法的报价范围需结合市场情况和招标文件要求综合确定,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一、核心定义与原则
-
非绝对最低价
合理低价法并非单纯追求最低投标价,而是以合理价格范围作为中标标准,确保投标人具备充分竞争力且可获利。
-
动态计算范围
通过市场平均价调整确定基准价,通常在平均价基础上下调一定比例(如5%-15%)作为评标基准价,形成基准价上下浮动区间。
二、适用范围
-
大宗采购与工程项目
适用于设备、原材料采购及建设工程等,通过基准价筛选出成本可控的优质供应商。
-
市场竞争充分的项目
如标准化程度高的工程,可通过平均价调整或设定价格区间,避免因低价竞争导致质量下降。
-
特殊场景
包括政府投资工程(需平衡成本与质量)及网络交易中的消费者保护。
三、风险防范措施
-
基准价确定
采用所有投标价的平均值或二次平均作为基准价,并设定红标线(最高价)和蓝标线(最低价)进行初步筛选。
-
报价区间设置
通过标底浮动率(如-8%-0%)计算基准值,允许投标价在基准价上下浮动5%-10%,超出范围直接淘汰。
-
综合评估机制
除价格外,结合施工组织设计、财务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分,避免仅依赖低价中标。
四、计算示例
假设某工程招标文件规定:
-
市场平均价为1000万元;
-
下调10%作为基准价,即900万元;
-
允许浮动5%-10%,则有效报价范围为855万元至945万元。
通过上述方法,既能保证项目成本控制,又能避免因极端低价引发的质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