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是指由于多种病原体(主要是细菌,亦有病毒、支原体、原虫等)进入血液,随血液回流至心腔,在心脏内膜上生长繁殖,造成心内膜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损伤,并释放出毒素,使机体发生发热,并造成肾损害。
病因
- 基础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 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
- 医源性因素:包括心血管介入性诊治和心脏或非心脏手术、心内压力监测插管等。
- 免疫功能低下:如恶性肿瘤接受化疗、骨髓或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者,以及吸毒和艾滋病患者。
肾损害机制
- 免疫性肾炎:与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可表现为局灶型或全球性肾小球肾炎。
- 栓塞性肾炎:由于微型或大型栓子引起,称为栓塞性肾炎或肾梗死。
- 小管间质性肾炎:与感染病原菌经血循环进入肾实质引起间质肾炎及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有关。
- 肾脓肿: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感染肾脏,在肾实质内形成化脓性炎症病灶。
临床表现
- 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乏力、头晕、头痛等。
- 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
- 消化道感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 肾脏表现:
- 免疫性肾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镜下或肉眼血尿、蛋白尿、红细胞管型等。
- 栓塞性肾炎:可突然发生剧烈腰痛,类似肾结石引起的肾绞痛,常出现肉眼血尿。
- 小管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与其他药物相关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类似。
- 肾脓肿:表现为发热、腰痛、肾区叩击痛,可出现血尿。
治疗
- 抗生素治疗:早期、大剂量、长疗程经静脉给予杀菌药。
-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控制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肾功能等。
- 抗心衰治疗:如出现心力衰竭,需进行相应的抗心衰治疗。
- 抗心律失常治疗:如出现心律失常,需进行相应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 必要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如瓣膜损害严重,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