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部症状判断
- 咬痕形态
臭虫叮咬后通常会出现连续一排小红点或成簇的丘疹,中心可能有微小出血点,咬痕呈线状或簇状分布。 - 红肿与瘙痒
被咬部位会明显发红、肿胀,伴随剧烈瘙痒,抓挠后可能加重炎症或导致皮肤破损。 - 水疱或脓疱
部分人可能出现水疱或脓疱,内含透明液体,需警惕感染风险。
二、全身症状判断
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提示中毒或严重过敏反应:
- 发热:体温升高,伴随乏力、头晕。
-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胸闷或喉头水肿。
- 头晕/呕吐:因毒素扩散或过敏引发。
- 意识模糊:极少数严重中毒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三、处理建议
- 立即清洗
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15-20分钟,中和毒液。 - 冷敷与止痒
冰袋冷敷减轻肿胀,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激素类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瘙痒。 - 避免抓挠
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减轻过敏。 - 及时就医
若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或局部感染(红肿加重、流脓),需立即就医。
注意事项
- 臭虫叮咬后24-48小时是观察期,若症状持续加重需警惕。
- 避免自行使用民间偏方(如挤压伤口),以免加重损伤。
建议携带急救药品(如抗过敏药、碘伏)户外活动,被咬后优先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