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措施
-
药物治疗
- 抗生素调整:立即停用可能诱发假膜性肠炎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甲硝唑等。
- 抗毒素治疗:严重中毒症状(如高热、抽搐)需使用抗毒素中和毒素。
-
肠道微生态调节
- 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或进行粪便微生物移植,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
支持治疗
-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静脉补液或营养支持。
- 轻症患者可自愈,重症需密切监测并发症(如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必要时手术干预。
二、日常调理与护理
-
饮食管理
- 低脂少纤维: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米汤),避免辛辣、生冷、高纤维及油炸食品。
- 少食多餐:减轻肠道负担,保证蛋白质摄入(瘦肉、鱼类、豆制品)。
-
生活习惯
- 腹部保暖:用热水袋热敷腹部,减少肠道蠕动和排便次数。
- 肛周护理: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皮肤刺激。
-
预防与监测
- 避免滥用抗生素:严格遵医嘱用药,减少肠道菌群破坏。
- 定期监测:关注排便异常、腹痛等症状,及时就医。
-
心理调节
- 家属需给予心理支持,患者应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焦虑。
三、注意事项
- 治疗周期:通常7-10天,具体因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而异。
- 复发预防:约10%-20%患者可能复发,需注意卫生习惯和抗生素规范使用。
通过规范治疗与科学调理,多数患者可有效改善症状并降低复发风险。若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请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