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供不足与缺血性坏死
肾髓质仅占肾脏血流量的10%~15%,且越靠近肾乳头血供越少。由于髓质中溶质浓度和渗透压梯度的影响,血液黏稠度逐渐增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缺血性坏死。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镰状细胞病)会进一步加剧肾缺血,导致髓质乳头部严重缺血坏死。 -
基础疾病的影响
- 糖尿病:是肾髓质坏死最常见的病因,占病例的50%~60%。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可直接损伤肾小血管,加重缺血。
- 尿路梗阻:尿路梗阻时肾盂内压升高,阻碍肾血流灌注,导致髓质缺血。
- 止痛剂肾病:长期使用含非那西丁的止痛剂可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小血管病变。
- 其他疾病:如镰状细胞性贫血、高尿酸血症、巨球蛋白血症等,可能通过血液异常黏滞或酸性物质刺激加重缺血。
-
感染与炎症的协同作用
感染(如肾盂肾炎)可破坏肾组织屏障,增加细菌侵袭风险,同时加重局部缺血和坏死。约半数以上病例存在两种或更多致病因素(如糖尿病合并感染),进一步促进疾病进展。 -
其他诱因
包括血管炎、中毒(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放射性肾病、酒精性肝病等,均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肾髓质缺血坏死。
综上,肾髓质坏死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机制为肾髓质缺血,常伴随感染或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