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海产品并非完全不能吃,但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导致部分海产品不宜食用,主要原因如下:
- 毒素超标:
- 贝类毒素:每年 4 到 6 月份,海水中大量含有毒素的单细胞藻类被海虹等贝类摄入后,毒素会在其体内累积。如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耐热,普通烹饪无法消除。人食用后会导致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涎发烧、皮疹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近期秦皇岛市就曾在海虹样品中检测出麻痹性贝类毒素超标,存在严重食用安全风险隐患。
- 赤潮影响:在 4 - 10 月气温高的季节,海洋藻类繁殖迅速,赤潮发生时,一些藻类含麻痹性贝毒等毒素,贝类摄入后自身不中毒但会富集毒素,人食用含毒贝类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 环境污染:
- 重金属污染:随着工业发展,水域污染日益严重,一些海域富含汞、铅等重金属,在这样环境中生长的海产品可能重金属超标。长期食用这类海鲜,重金属会在人体内蓄积,给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 近海污染:鲐鲅鱼喜欢在近海水面活动,易受水面污渍污染,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易超标,且其鱼血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梭鱼常出没于咸淡水交汇处,如海水排污口附近,易成为 “污染物收集器”,体内污染物容易超标,味道也会受影响。
- 寄生虫和病菌:鳗鱼生活习性特殊,会在河流和海洋之间来回迁移,生长周期长,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寄生虫,特别是来自污水区域的鳗鱼,可能携带鳗鱼线虫,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变质的海鲜可能滋生大量组胺类物质,食用后身体容易中毒。死掉的贝类也容易成为病菌的 “温床”,大量病菌在里面繁殖。
- 特殊人群限制:海鲜富含嘌呤,痛风患者本身身体对尿酸的代谢存在问题,大量食用海鲜会使体内尿酸升高,容易导致痛风病情发作,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不过,只要注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海鲜,确保其来源安全、新鲜,并注意食用方式和适量食用,大多数海产品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