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治水细则》是针对我国煤矿行业水害问题而制定的一套详细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指导文件,其目的在于提高煤矿防治水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水害事故的发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以下是对该细则的一些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总则
《煤矿防治水细则》的制定是为了加强煤矿防治水工作,防止和减少事故,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它明确了煤炭企业、煤矿以及有关单位在防治水方面的职责,并强调了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基础资料
细则要求煤矿根据自身的水文地质条件来确定矿井的水文地质类型,并且要定期重新评估这一类型。例如,当发生重大突水事故(突水量大于300立方米/小时)之后,矿井应在一年内重新确定其水文地质类型。还要求建立一系列的基础台账,包括但不限于矿井涌水量观测成果台账、气象资料台账等。
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对于那些水文地质条件尚未完全明确的矿区,细则规定应当开展补充勘探工作。这通常涉及地面和井下的调查与勘探活动,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支持防治水决策。
井下探放水
井下探放水是防治水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细则明确规定,探放水作业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使用专用钻机执行,并由专职队伍施工。同时,在安装钻机之前需要确保巷道支护良好,避免空顶或空帮作业。
防治水技术
细则涵盖了多种防治水技术的应用,如地表水防治、顶板水防治、底板水防治等。每一项技术都有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标准,旨在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例如,在开采位于含水层之上的煤层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排水措施。
水害应急处置
为了应对突发性的水害事件,细则还提出了应急预案的要求,包括如何实施紧急撤离、怎样恢复被淹井巷等。这些预案有助于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新增内容和变化
相较于旧版的规定,《煤矿防治水细则》增加了对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设要求,特别是对于复杂、极复杂类型的矿井,推荐采用微震与电法耦合等先进技术来构建突水预警系统。细则也强调了持续改进的重要性,鼓励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防治水经验和技术创新。
实施意义
通过严格执行《煤矿防治水细则》,可以显著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水害事故,还能促进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细则中关于“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的要求,强调了根据不同矿井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治水策略的重要性。
《煤矿防治水细则》是一部全面指导煤矿防治水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它不仅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具体的步骤和方法。各相关单位应当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