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一段线”改为“九段线”的历史演变主要与北部湾划界调整密切相关,具体原因如下:
一、历史划分背景
-
1947年“十一段线”的划定
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南海诸岛位置图》中首次绘制了包含东、西、中、南沙四群岛的11条断续线,奠定了南海领土范围的基础。
-
1953年北部湾划界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与越南关系,1953年中国主动放弃海南岛与越南之间的2段海域,将11段线缩减为9段线,形成现行九段线格局。
二、核心调整原因
-
外交策略与邻国关系
当时中越关系友好,中国通过主动调整北部湾边界,维护了地区稳定,并为后续海洋权益维护奠定基础。
-
海洋资源开发与战略考量
20世纪70年代南海资源开发兴起后,部分国家开始觊觎争议海域。早期九段线划分既保留了历史管辖权,又为后续资源开发预留了空间。
三、国际影响与争议
-
国际默认与后续争议
九段线划分得到周边国家默认,但未通过国际法程序明确。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源开发,越南等邻国对部分海域提出主权要求,引发争议。
-
中国立场与维权
中国始终强调九段线是历史性权利主张,反对“侵占”说法。近年来,通过外交谈判与法律手段,中国持续维护南海诸岛领土完整。
总结
南海九段线的形成是历史演变与现实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体现了对历史主权的尊重,也反映了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考量。当前,九段线仍是中国南海权益的核心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