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标串标是招投标领域中一种严重的不诚信行为,通过不正当手段排挤竞争对手,损害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以下是围标串标的六种主要情形。
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的情形
泄密法
招标人在开标前泄露标底、评标情况、关键人物名单等信息,帮助特定投标人获取不正当优势。泄密行为直接破坏了招投标的保密性,使得投标人能够提前调整策略,损害了其他投标人的合法权益。
特殊定制法
招标人为特定投标人量身定制招标文件,设置倾向性条款,限制竞争者的参与。这种行为通过人为设置门槛,排除了其他潜在竞争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做局法
招标人内定中标人,组织投标人串通投标,通过拆分标段、内定中标人等方式控制投标结果。这种做法通过内部操作,确保特定投标人中标,严重损害了招投标的公正性。
指使、暗示法
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指使、暗示评标委员会进行倾向性引导,帮助特定投标人中标。这种行为通过影响评标过程,确保特定投标人获得不正当优势,破坏了招投标的公正性。
投标人之间串通的情形
兄弟相约
投标人之间事先约定中标、陪标、弃标等策略,并相互约定价格策略和投标策略。这种行为通过事先协调,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其他投标人的利益。
陪标特征
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异常一致或呈规律性变化,且各分项报价不合理。这种异常一致性表明投标人之间可能存在串通行为,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价格法
投标人通过低于成本价的低价中标,然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变更服务量等手段提高最终结算价格。这种行为通过欺诈手段获取中标,然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额外收费,损害了项目质量和市场公平性。
投标文件异常一致或规律性差异的情形
异常一致
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在内容、格式、字体、颜色等方面高度一致,甚至错误都相同。这种高度一致性表明投标文件可能由同一单位或个人编制,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规律性差异
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呈规律性变化,如等差数列排列,报价末尾数字相同等。这种规律性差异表明投标人之间可能存在串通行为,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投标文件相互混装的情形
混装文件
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相互混装,如技术文件和商务文件的章盖错,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内容不一致等。这种行为表明投标文件背后可能有同一团队在操作,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投标保证金从同一账户转出的情形
保证金同源
不同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从同一账户转出,表明可能存在同一控制人。这种行为通过资金管理上的关联,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围标串标行为严重破坏了招投标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其他投标人的合法权益。通过上述六种主要情形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围标串标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为了有效打击围标串标行为,必须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进行有效筛查。
围串标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围串标是招投标过程中常见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围标的主要表现形式
-
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报价:
- 一致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限制竞争。
-
轮流中标:
- 投标者之间约定在多个项目中轮流以高价或低价中标。
-
内定中标人:
- 围标成员达成攻守同谋,内定中标人,并对整个过程保密。
-
陪标行为:
- 围标人一手操办整个围标过程,陪标人提供资质、人员和必要条件予以协助。
-
借用资质投标:
- 通过挂靠不同资质的多家企业,同时以好几家企业的名义参加投标,形成实质上的投标垄断。
-
标书制作雷同:
- 参与围标的多家企业在投标文件的格式、内容、排版甚至语言表述等方面高度相似。
-
报价呈规律性差异:
- 围标企业会精心策划报价,通常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以确保围标目标企业在价格评审中占据优势。
-
与招标人或代理机构勾结:
- 泄露标底或关键信息,量身定制招标条件,操纵评标过程。
串标的主要表现形式
-
投标者与招标者串标:
- 招标人在开标前开启投标文件,并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人,或者协助投标人撤换投标文件,更改报价。
-
投标者之间串标:
- 两个以上投标人之间类似围标行为的合谋行为,例如相互约定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或在招标项目中分别以高、中、低价位报价。
-
多级串标:
- 涉及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等多个主体,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手段进行串通。
围串标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围串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法律后果:
行政处罚
- 中标无效:围串标行为导致的中标结果无效。
- 罚款:对单位处以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 没收违法所得:如有违法所得,将被没收。
- 取消投标资格: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一年至二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刑事处罚
- 串通投标罪:情节严重的围串标行为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条,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单位犯罪: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民事责任
- 合同无效:因围串标行为导致合同无效的,过错方需对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 赔偿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如何有效预防和打击围串标行为
围串标行为严重扰乱了招投标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和打击围串标行为的措施:
预防措施
-
完善法律法规:
- 加强立法,明确围串标行为的界定和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 细化《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确保法律条款的可操作性和威慑力。
-
加强制度建设:
- 建立统一的招投标信用评价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对失信企业进行联合惩戒。
- 完善从业资格准入制度,规范招投标代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
-
提高监管力度:
- 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对招投标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管。
- 创新监管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识别和分析,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性。
-
增强透明度:
- 扩大招标公告的发布范围,确保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公开透明。
- 实行网上报名、招标文件网上下载等电子化手段,减少投标人“集中”的机会。
-
加强宣传教育:
-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大学生、领导干部等群体的法治教育。
- 通过公开庭审等方式,强化对招标投标参与人员的法治教育,提升其职业道德和诚信自律意识。
打击措施
-
加大处罚力度:
- 依法严厉查处围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绝不姑息。
- 改进监管制度和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
强化司法惩处:
- 公安机关应选择正确的侦查方法,包括案件线索发现、案情分析、侦查措施选择、证据链条完善等方面,从而更好地打击串通投标犯罪行为。
- 加大审判惩处力度,充分发挥刑罚的内在刚性。
-
建立联合查处机制:
- 建立公安、工商、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查处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 鼓励招投标当事人互相监督,监督管理部门规范投诉处理工作。
-
公开曝光典型案例:
- 对查处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形成有效震慑,警示其他企业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