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因地处淇水之北,寓意安定繁荣,故得名安阳。
安阳名称的由来
安阳市名“安阳”的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具体来说:
- 地理位置:安阳位于中国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淇河之北,太行山余脉之南。在古汉语中,“水北山南为阳”,因此得名安阳。
- 历史寓意: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国宁新中(今安阳市东南),因“宁”和“安”意思相近,寄托了安定繁荣的美好寓意,故更名为安阳。
安阳名称的历史变迁
- 战国时期:安阳之名起始于战国时期,寓意“安定欣荣的宜居之地”。
- 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西汉时期并入汤阴,属河内郡。东汉末年,成为冀州治所邺城的一部分。
- 隋唐至宋:隋唐时期,安阳被称为相州。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升相州为彰德府。元明清时期,仍为彰德府。
- 近现代:1913年,撤销彰德府。1949年安阳市成立,隶属于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销,安阳市划归河南省,现为河南省辖市。
总的来讲综上所陈,安阳之名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寓意,寄托了古人对安定繁荣生活的向往。
安阳地名由来及历史变迁表
时间节点 | 事件描述 | 地名变迁 | 相关历史事件 | 所属行政区划 |
---|---|---|---|---|
公元前257年 | 秦国击败魏国,夺得宁新中,更名为安阳 | 宁新中→安阳 | 秦昭襄王命名 | _ |
西汉时期 | 安阳并入汤阴,属河内郡 | _ | _ | 河内郡 |
东汉末年 | 曹操攻破冀州邺城,构筑北邺城 | _ | 曹魏都城 | 冀州 |
北魏天兴四年 | 安阳成为相州治所 | _ | _ | 相州 |
金明昌二年 | 升相州为彰德府 | 相州→彰德府 | _ | 彰德府 |
元朝 | 彰德府改称彰德路 | _ | _ | 彰德路 |
明清 | 仍为彰德府 | _ | _ | 彰德府 |
1913年 | 撤销彰德府 | _ | _ | _ |
1952年11月30日 | 平原省撤销建制,安阳市划归河南省 | _ | 安阳市划归河南省 | 河南省 |
安阳现代概况表
指标 | 数据 | 备注 |
---|---|---|
地理位置 | 中国河南省最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 | _ |
下辖区域 | 1个县级市、4个县、4个市辖区 | _ |
总面积 | 7413平方千米 | _ |
常住人口 | 2023年末为537.6万人 | _ |
方言 | 安阳话 | _ |
气候条件 |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_ |
地势特征 | 西高东低,西部系太行山东麓,东部属黄淮海平原 | _ |
生产总值 | 2023年为2486.1亿元 | _ |
旅游景区数量 | 国家级旅游景区37家 | _ |
2023年游客接待量 | 6985.9万人次 | _ |
2023年旅游总收入 | 674.3亿元 |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