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缺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脊髓血液供应不足,从而损伤脊髓内神经元,造成不可逆的脊髓功能损害。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肢体远端无力与间歇性跛行、膝腱反射亢进及锥体束征阳性等。
主要病因
-
动脉硬化:是脊髓缺血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脊髓的节段性动脉闭塞。
-
血管病变:如微栓和痉挛、血管供血不足引起其他器官继发性出血等。
-
心脏疾病:心跳呼吸骤停、主动脉破裂、心包填塞等导致的严重低血压。
-
全身性疾病:如梅毒性脊髓动脉炎、肿瘤、蛛网膜粘连等。
-
外伤:颈椎或胸椎的骨折或脱位压迫脊髓血管。
-
手术并发症:如主动脉造影或主动脉瘤手术切除时对血供的影响。
检查方法
-
脊髓血管造影:为脊髓缺血特有的造影表现。
-
脊髓MRI检查:急性期表现为脊髓增粗、肿胀;慢性期可表现为脊髓萎缩。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针对动脉硬化进行治疗,早期增强心脏输出功能和使用扩张血管药有助于症状缓解。对于血压较低的患者,可使用腹部束紧的方法改善脊髓血液循环。
-
手术治疗:对于脊髓血管畸形的患者,应尽早干预治疗。
并发症
-
瘫痪:瘫痪肢体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共存。
-
压疮:长期卧床导致的皮肤问题。
-
呼吸道感染:可能因呼吸肌无力而发生。
-
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和尿失禁可能导致反复泌尿系感染。
预后
症状可为短暂性的,也可能呈进行性截瘫,严重者可出现感觉缺失平面及膀胱等括约肌功能障碍。瘫痪肢体早期应作被动运动,以保持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适时配合针灸等中医治疗也能促进恢复。
总的来说,脊髓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