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缺血通常不容易治愈,其能否治愈与病因、治疗及时性、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具体如下:
- 病因方面:如果是由脊髓血管畸形、脊柱退行性病变、椎间盘突出、脊柱损伤、手术损伤等原因引起的脊髓缺血,在能及时去除病因的情况下,如通过手术治疗血管畸形、纠正脊柱病变等,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很多患者的功能可以逐渐恢复,甚至完全康复。但若是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全身性血管病变导致的脊髓缺血,难以完全根治原发病,也就较难完全治愈脊髓缺血,只能通过治疗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
- 治疗及时性方面:脊髓缺血后,脊髓内神经元会因缺血而受到损伤。如果能在早期及时诊断和治疗,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改善脊髓的血液供应,减轻脊髓损伤,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显著改善,部分患者能恢复正常生活。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脊髓缺血持续时间较长,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就会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导致留下永久性损伤,如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种情况下就很难治愈。
- 病情严重程度方面:轻度的脊髓缺血,可能仅引起轻微的肢体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对脊髓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经过积极治疗后恢复的可能性较大。但如果脊髓缺血严重,如脊髓大部分区域长时间供血不足,导致广泛的神经元坏死,即使经过治疗,也往往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难以完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