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患者的饮食护理需遵循“分阶段调整、少渣低纤维、高营养易消化”原则,核心在于避免肠出血/穿孔风险,同时补充发热期消耗。 急性期以流质为主,退热后2周内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严禁过早摄入坚硬、多渣或产气食物。
-
发热期饮食
体温升高阶段需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果汁(过滤去渣)、土豆泥等,每日分6-7次少量进食。避免牛奶、豆浆等易胀气食物,并确保每日饮水1500-2000ml,可加入少量盐或糖补充电解质。 -
极期与缓解期调整
体温开始下降时仍存在肠穿孔风险,需转为半流质无渣饮食,如稀粥、软面条、蒸蛋羹。蛋白质可选用鱼肉末、鸡茸等低脂易消化来源,维生素通过菜汤(过滤)或维生素补充剂获取。此阶段严格禁用粗纤维蔬菜、坚果及刺激性调味品。 -
恢复期饮食管理
退热后至少2周再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初期以软饭、烂面条为主,逐渐增加嫩叶蔬菜(焯煮至软)、低纤维水果(如香蕉)。每餐控制在七分饱,避免暴饮暴食。恢复期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如豆腐、瘦肉末)促进组织修复。 -
禁忌与风险提示
全程禁止生冷、油炸、辛辣食物及酒精。若出现腹胀或便秘,禁用泻药,可用开塞露辅助排便。肠出血时应立即禁食并就医。
科学饮食是伤寒康复的关键支撑,患者需严格遵循分阶段原则,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必要时结合临床营养师指导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