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史馆长李学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术研究领域作出显著贡献,推动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深化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其核心亮点。他通过整合资源、跨领域协作,为地方文史发展注入新动能。
-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革新
李学春主导多项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建立省内首个三维文物数据库,覆盖敦煌文献、炳灵寺石窟等珍贵遗产。他推动濒危文物修复标准制定,引入非接触式扫描技术,减少人为干预风险。通过数字化成果转化,甘肃多地博物馆实现虚拟展厅开放,提升文化遗产传播力。 -
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突破
针对丝绸之路甘肃段历史空白,李学春组织跨学科团队完成《河西走廊文化图谱》编撰,考证20余处遗址文化脉络。其团队发现唐代驿站新证物,修正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图,相关论文被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他还发起“陇东红色文化溯源”工程,填补革命文献整理空白。 -
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
李学春设计“文史惠民”工程,在贫困县区建成34个流动文化驿站,年均服务超50万人次。他主导开发的“甘肃文史云”平台聚合2000小时口述史资源,实现线上学术资源共享。针对青少年群体推出“历史VR课堂”,覆盖全省80%中学,激活传统文化传承新场景。 -
地方志编修与资政功能结合
他主持完成《甘肃通志》百年首次系统性修订,增设“生态变迁”“民族交融”等现代视角章节。推动地方志成果转化为政策参考,其团队撰写的《黄河甘肃段生态文史报告》被纳入省级生态保护规划,实现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深度对接。 -
跨领域协作机制建设
李学春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协作模式,促成14所高校在甘肃设立文史研究基地,联合科技企业开发文物监测预警系统。他主导的“非遗活化计划”孵化出20余个文创品牌,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增收超3亿元,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李学春以技术赋能、学术深耕、服务创新为支点,构建起甘肃文史发展的立体框架。其工作模式为欠发达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未来或将在黄河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更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