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分时节,广东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饮食上,有吃春菜、春花李糖糕、粘雀子嘴等;仪式方面,存在春祭、拜神祈福、犒劳耕牛等;玩乐项目包含竖蛋挑战、纸鸢飞天。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广东人对生活的热爱,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智慧。
在饮食习俗上,开平、阳江等地,春分必吃 “春菜”,即野苋菜(又称春碧蒿) 。村民清晨采回嫩绿春菜,与鲜鱼片滚成 “春汤”,当地有 “春汤灌脏,洗涤肝肠” 的说法,借此表达清肝润肺、祈求全家安康的愿望。台山人春分必食 “春花李糖糕”,用石斑木花(春花李)煮糖,加入腊肉、虾米,甜中带咸,既能祛春寒又可解热毒。广东农家春分还会煮无馅汤圆,插在竹签上置于田边,希望黏糯的汤圆能 “粘住” 麻雀的嘴,护庄稼平安,充满趣味与古人敬畏自然的智慧。
从仪式习俗来看,客家地区保留着隆重的春分祭祖仪式,全族出动,杀猪宰羊,鼓乐齐鸣,从开基祖墓到家族私墓逐一祭扫,客家人相信清明前完成祭祖,祖先才能 “享用” 后辈心意。潮汕地区春分前后祭拜 “三山国王”(揭阳独山、明山、巾山的山神),感恩神明护佑农耕;漳州移民则敬奉 “开漳圣王” 陈元光,延续对开拓者的追思。在部分粤北地区,春分以糯米团喂耕牛,感谢其春耕辛劳,同时祭祀百鸟,既谢其报春,又祈勿食谷物,展现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与共生智慧。
玩乐习俗同样精彩,广东家庭常以竖蛋游戏庆春分,传说因地球公转平衡,鸡蛋易立,实际上是耐心与技巧的比拼,如今成为亲子互动热门项目。春分放风筝,广东人称为 “放鹞”,孩童追逐嬉戏,大人趁机舒展筋骨,从中医角度看,仰头牵线可疏肝气、升阳气,暗合春季养生之道 。
春分时节的广东习俗,无论是饮食、仪式还是玩乐,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传统智慧,反映着广东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