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不该杀的功臣

朱元璋最不该杀的功臣是刘伯温(刘基),他作为明朝开国元勋,以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治国才能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却因猜忌和谗言被陷害致死,其冤死被后世视为明朝的巨大损失。

  1. 功勋卓著却遭猜忌
    刘伯温被誉为“明朝张良”,在朱元璋起义期间屡献奇策,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为明朝建立奠定基础。然而朱元璋称帝后,因忌惮其影响力,借胡惟庸诬告将其迫害致死。

  2. 刚正不阿触怒皇权
    刘伯温坚持法纪,甚至不惜触怒朱元璋。例如,他曾力保政敌李善长,反对朱元璋滥杀功臣,这种正直反而加速了自身悲剧。

  3. 民间与历史的双重肯定
    民间将刘伯温与诸葛亮并称,朱元璋也公开赞誉其才能。后世普遍认为,若刘伯温在世,或能避免明朝后期诸多弊政,延续国祚。

刘伯温之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折射出封建皇权下功臣的宿命。他的智慧与忠诚,至今仍被历史铭记。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

山东黄氏二贤是谁

暂时无法得知山东黄氏二贤是谁。不过我可以为您提供山东地区黄姓名人,具体如下: 黄世晔 生卒年 :1919年-2020年2月26日 籍贯 :江苏溧阳(原籍宜兴) 职业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主要成就 :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及拉丁美洲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撰有《中国历史选》等书。 黄士俊 生卒年 :1583年-1661年 籍贯 :广东顺德甘竹右滩

健康知识 2025-04-12

朱元璋唯一没杀的功臣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大肆屠杀功臣,但汤和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朱元璋深厚的私人情谊以及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得以善终 ,成为少数几位逃过清洗的开国功臣之一。他不仅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谨慎,最终以70岁高龄寿终正寝,并被追封为东瓯王。 汤和自幼与朱元璋关系亲密,二人不仅是同乡而且从小一起玩耍长大,这种深厚的情谊成为了汤和后来得以保全性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年后

健康知识 2025-04-12

朱元璋真的杀了徐达吗

没有 关于朱元璋是否杀害徐达的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传说存在不同说法,但综合权威资料分析,徐达之死更可能为病逝而非被害身亡,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正史记载与官方结论 病逝说 正史《明史·徐达传》明确记载,徐达因“背疽(痈疽)病笃,遂卒,年五十四”,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去世。明廷追封其为中山王,赠三世王爵,并亲撰神道碑文称其“忠志无疵”,葬礼规格极高。 官方态度

健康知识 2025-04-12

朱元璋杀功臣为什么没人造反

权力集中,监控严密 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却未引发大规模反抗,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权力高度集中与制度设计 废除宰相制度 朱元璋通过废除宰相职位,将军权、行政权集中于自己手中,功臣们虽位高权重,但实际无法调动军队或独立决策,直接削弱了其反抗能力。 锦衣卫与情报监控 设立锦衣卫作为特务机构,建立全国范围的监控网络,实时掌握功臣动态。功臣们的一举一动皆在朱元璋掌控之中,任何叛乱意图难以实施。

健康知识 2025-04-12

朱元璋诛杀黄氏二贤是谁

朱元璋诛杀的“黄氏二贤”是元末明初的两位贤人黄泽和黄损 。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论述: 黄泽的背景与性格 :黄泽自幼聪敏好学,志向远大,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正直敢言,忧国忧民,曾因直言被贬,后隐居不仕。明洪武十七年,他被强召至京师,拜为翰林院编修,并参与纂修《太祖实录》。他为人介然方正,不随时俯仰,保持朴素节俭的平民生活,不肯趋炎附势。 黄泽的遭遇 :黄泽在朝为官期间,因直言进谏而触怒了朱元璋

健康知识 2025-04-12

朱元璋屠杀山东是真的吗

​​朱元璋屠杀山东的说法缺乏确凿史料支持,更多是民间传说与历史误读的混合体​ ​。元末明初山东人口锐减的主因是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而非系统性屠杀。但明军四次征伐山东确实造成大规模伤亡,加之山西移民的史实,衍生出“朱元璋复仇屠鲁”的野史叙事。 ​​民间传说的逻辑漏洞​ ​ 流传最广的“烙饼喂狗激怒朱元璋”和“尼姑寻亲遭拒”等故事,情节高度戏剧化且缺乏时间线佐证。例如常遇春被描述为执行屠杀的主将

健康知识 2025-04-12

黄氏二贤是谁

黄氏二贤通常指的是元代的两位贤能之士,具体人物可能因地域和历史记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福建泉州的黄泽 : 黄泽(1320年-1404年),字伯雨,又字叔润,号易直。元末明初泉郡城下(今福建泉州)人。 黄泽自幼聪敏好学、志向远大,常以天下为己任。元代咸淳二年(1266年)黄泽中丙戌科进士,官至两浙盐运使经历。 浙江义乌的黄溍 : 黄溍(1277年-1357年),字晋卿、文潜

健康知识 2025-04-12

明初沧州黄氏二贤

明初沧州黄氏二贤指的是明代初期沧州地区的两位杰出黄姓学者——黄淮与黄福,他们以清廉刚正、政绩卓著闻名,分别活跃于政治与教育领域,对明初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贡献显著。 黄淮:政坛砥柱 黄淮(1367—1449)是明成祖朱棣的重要辅臣,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他以直言敢谏著称,在靖难之役后协助朱棣稳定朝局,推动经济改革,尤其擅长财政管理,为“永乐盛世”奠定基础。其著作《黄文简公集》留存后世

健康知识 2025-04-12

明朝山东叫什么

​​明朝时期,山东的正式行政名称是“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民间习惯简称为“山东省”或“山东行省”。​ ​ 其核心特点包括:​​洪武九年(1376年)由“山东行中书省”改制而来​ ​,​​省会从青州迁至济南​ ​,​​下辖济南、兖州、东昌、青州、莱州、登州六府​ ​,形成与今山东省境大致相同的版图。 ​​行政建置演变​ ​:明初沿袭元制设“山东行中书省”,洪武九年废除行省制

健康知识 2025-04-12

明朝山东大迁民始末

明朝山东大迁徙是明初为恢复经济、巩固统治而进行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主要涉及从山西洪洞等地向山东及其他地区的迁移,其始末可概括如下: 一、移民背景 人口锐减与土地荒芜 元末战乱导致山东、河北等地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废,农业生产严重受损,形成“白骨露于野”的惨状。 战略需求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恢复经济、平衡人口、巩固统治,急需补充中原地区劳动力。山东作为南北交通枢纽,成为移民重点区域。 二、移民过程

健康知识 2025-04-12

朱洪武年间为什么血洗山东

关于“朱洪武年间血洗山东”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并非确凿的历史事实。以下是对这一说法的详细解析: 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 民间传说 :民间流传着朱元璋因早年乞讨山东受辱,登基后下令血洗山东的故事。还有说法称朱元璋为了消除北方的潜在威胁,集中力量对付南方的敌人,因此对山东进行了大规模屠杀。 历史记录 :尽管在一些家族谱和方志中有关于“朱洪武血洗山东”的记载

健康知识 2025-04-12

朱升为什么叫李善长

​​朱升并非李善长,二者是明初两位不同的重要谋臣​ ​。朱升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略奠定朱元璋基业,而李善长则是明朝首位丞相,辅佐朱元璋建立制度。部分史料混淆二人身份,实因历史记载的讹传或后人误读。 ​​核心贡献差异​ ​ 朱升的“九字方略”为朱元璋早期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强调韬光养晦;李善长则主理内政,制定礼乐官制,被誉为“开国萧何”。前者是战略家,后者是行政核心。

健康知识 2025-04-12

朱元璋为什么要烹杀常遇春的老婆

因嫉妒和无子嗣 朱元璋烹杀常遇春的老婆的原因是因为她是一个 妒妇 ,并且因为常遇春没有子嗣。这个故事在多个来源中都有描述,包括: 常遇春的老婆是一个妒妇,因为嫉妒而砍断了宫女的手,并给常遇春看,导致常遇春非常害怕。 常遇春没有子嗣,朱元璋为了帮助他,便命人杀了他的老婆,并将她的肉煮成汤,称为“妒妇汤”。 朱元璋为了安抚常遇春,将“妒妇汤”赐给常遇春和其他大臣享用

健康知识 2025-04-12

明朝沧州黄氏二贤

我暂时没有找到明初沧州黄氏二贤的相关信息,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沧州的相关信息供您参考: 沧州长芦盐场的历史背景 长芦盐场的地位 :长芦盐场是明代盐业经济的重要基地,其生产的海盐质量优良,被誉为“广不如浙,浙不如淮,淮不如长芦”,是明清两代贡盐的唯一来源。 盐运使司的设立 :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立北平河间盐运司,后改名为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统辖全省盐政,长芦盐场因此得名。

健康知识 2025-04-12

明代山东都司设置

明代山东都司是明朝在山东地区设立的最高军事管理机构,‌负责统辖卫所、防御倭寇、维护地方治安 ‌,其设置对巩固北方海防和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意义。 ‌设立时间与背景 ‌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为加强地方军事控制,在全国推行都司制度,山东都司随之设立。其背景包括元末战乱后的地方治理需求,以及倭寇侵扰沿海的威胁。 ‌管辖范围与职能 ‌ 山东都司统辖山东全境及部分周边地区的卫所,如登州卫

健康知识 2025-04-12

明代山东指哪里

明代山东主要指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管辖区域,覆盖今山东省大部分及辽宁部分地区,是南北交通枢纽 与军事战略要地 ,其范围比现代山东省多出辽东半岛 ,行政中心长期设于济南府。 行政建置与辖区划分 明代山东作为省级行政区,下设6府15州89县,涵盖今鲁、豫、皖、苏、冀交界地带。辽东都司(今辽宁辽阳)在洪武至永乐年间归山东管辖,形成“跨海而治”的特殊格局,直至明末因后金崛起逐渐脱离控制。

健康知识 2025-04-12

明代沧州黄氏二贤是谁

明代沧州黄氏二贤指的是‌黄宗昌、黄宗庠兄弟 ‌,二人以‌学问、德行并重 ‌闻名,活跃于‌明末清初 ‌,在地方治理、文化传承领域贡献突出,被后世视为‌沧州士人典范 ‌。 · ‌黄宗昌 ‌:字鹤岭,明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他性格刚直,‌弹劾权贵不避风险 ‌,因直言进谏触怒宦官集团,晚年归隐著书,留下《劳山志》等作品,记录地方风物与历史。其子黄培因文字狱被害,黄宗昌晚年全力营救未果

健康知识 2025-04-12

明朝山东黄氏二贤

明朝山东黄氏二贤指的是黄作孚和黄嘉善 。黄作孚为即墨黄氏六世祖,1553 年考中进士,拒绝严嵩馈赠而遭严党罢官,后致力于文物保护等。黄嘉善乃黄作圣之子,官至兵部尚书,在军事等方面颇有建树。 黄作孚,原名作父,字汝从,号訒斋。他在未中进士时,便以孝道闻名乡里,还为家乡做了诸多有益之事。1553 年,黄作孚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当时权奸严嵩当道,严嵩对黄作孚颇为器重,欲拉拢他

健康知识 2025-04-12

朱元璋为何在十年后诛杀李善长?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诛杀李善长,主要是出于对权力稳固和潜在威胁的考虑。李善长作为开国功臣,在明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并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朱元璋性格多疑且对权力高度渴求,他担心李善长可能成为反对派领袖,威胁到皇权的稳定。李善长家族中的一些人曾与朱元璋产生矛盾,这进一步加深了朱元璋对他的不信任。最终,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将李善长满门抄斩,以此消除潜在威胁

健康知识 2025-04-12

朱元璋为啥要杀李善长蓝玉

朱元璋杀李善长和蓝玉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巩固皇权,消除威胁。 李善长被杀的原因 权力威胁 :李善长作为开国功臣,地位显赫,影响力巨大,朱元璋担心其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 胡惟庸案牵连 :李善长与胡惟庸有姻亲关系,胡惟庸案爆发后,李善长受到牵连,被认为是胡惟庸的同党。 私下借兵 :李善长曾私下向武将借兵,这让朱元璋担心他有谋反的意图。 与蓝玉勾结 :李善长与手握兵权的蓝玉有私下联系

健康知识 202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