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诛杀的“黄氏二贤”是元末明初的两位贤人黄泽和黄损。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论述:
-
黄泽的背景与性格:黄泽自幼聪敏好学,志向远大,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正直敢言,忧国忧民,曾因直言被贬,后隐居不仕。明洪武十七年,他被强召至京师,拜为翰林院编修,并参与纂修《太祖实录》。他为人介然方正,不随时俯仰,保持朴素节俭的平民生活,不肯趋炎附势。
-
黄泽的遭遇:黄泽在朝为官期间,因直言进谏而触怒了朱元璋。他曾独自上书为被朱元璋处死的丞相张士诚的姻亲丘智鸣不平,认为丘智是一位直臣,其被杀并非凶而是吉。这一直言使得朱元璋猛然醒悟,释放了丘智,并恢复了他的官职。黄泽的直言并未使他得到朱元璋的宽恕,反而因此埋下了祸根。
-
黄损的背景:关于黄损的具体信息,史料记载相对较少。但根据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可以推测他也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才华的贤人,与黄泽一同被称为“黄氏二贤”。
-
黄氏二贤的结局:由于黄泽的直言触怒了朱元璋,加之其他可能的政治因素,朱元璋最终下令诛杀黄泽九族,包括黄损在内的黄氏家族成员也未能幸免。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许多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叹息。
黄氏二贤指的是元末明初的黄泽和黄损两位贤人。他们因直言进谏、不愿趋炎附势而触怒了朱元璋,最终遭到了残酷的诛杀。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明朝初期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士人坚持正义、不畏权贵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