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分别指高雅艺术与通俗文艺,前者因曲高和寡而受众稀少,后者因通俗易懂而广为流传。这一对比源自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典故,揭示了艺术欣赏的层次差异与大众审美的多样性。
-
典故起源
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描述:一位歌者在郢都演唱,唱《下里》《巴人》时数千人应和,唱《阳春》《白雪》时仅数十人跟随。“曲高和寡”的现象由此成为经典比喻,说明艺术作品的接受度与其深度成反比。 -
文化内涵
- 阳春白雪:象征高深、典雅的艺术,如古典音乐、严肃文学,需较高审美素养才能欣赏。
- 下里巴人:代表通俗、大众化的创作,如民歌、流行文化,贴近日常生活且易于传播。
-
现实意义
两种风格并无高下之分,而是满足不同需求。高雅艺术提升精神境界,通俗文艺丰富日常生活。例如,《二泉映月》与广场舞音乐各有其价值,关键在于尊重多元审美。
艺术创作应兼顾深度与普及性,既需“阳春白雪”引领文化高度,也需“下里巴人”连接大众。理解这一差异,能帮助我们更包容地看待各类文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