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分别比喻高雅艺术与通俗文艺,前者代表曲高和寡的经典作品,后者象征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创作。这对成语源自战国时期楚国的音乐典故,生动揭示了艺术欣赏中雅俗共赏的辩证关系。
-
核心含义对比
- 阳春白雪:原为楚国高雅乐曲《阳春》《白雪》,现指需要较高审美素养才能理解的艺术形式,如古典文学、严肃音乐等。
- 下里巴人:原为楚国流行民歌《下里》《巴人》,现比喻贴近生活的通俗作品,如民间歌谣、网络文学等。
-
历史典故溯源
战国辞赋家宋玉在《对楚王问》中,以歌手演唱不同层次歌曲时听众数量的变化(数千人附和《下里巴人》,仅数十人跟随《阳春白雪》),说明“曲高和寡”的现象,并引申为文人志士与大众认知的差异。 -
现代应用场景
- 文化创作:如严肃文学与网络小说、交响乐与流行歌曲的并存,体现艺术多元性。
- 社会启示:毛泽东曾提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统一”,强调文艺需兼顾提高与普及,既要精品引领,也要服务大众。
总结:雅俗并非对立,而是互补。无论是阳春白雪的深邃,还是下里巴人的鲜活,都是文化生态不可或缺的部分。理解这对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包容地欣赏不同层次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