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医保参保率下降的核心原因包括保费上涨加重经济负担、报销比例与获得感不足、参保结构优化(如重复参保清理及职工医保转移)以及人口流动与老龄化影响。
-
经济压力与保费上涨
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从2003年的10元涨至2023年的380元,涨幅达37倍,对农村或低收入家庭构成显著负担。四口之家年缴费超1500元,部分家庭因经济压力选择弃保。 -
报销比例与参保获得感低
部分居民认为医保报销范围窄、程序繁琐,实际受益有限。尤其在农村地区,若未发生大病,缴费被视为“浪费”;即使生病,报销比例仍无法覆盖高额医疗费用,导致参保意愿降低。 -
参保结构优化与职工医保转移
全国医保信息统一后重复参保数据减少,同时灵活就业者及毕业生转向职工医保,形成“居民降、职工增”趋势。2022年职工医保新增812万人,进一步拉低居民医保参保人数。 -
人口流动与老龄化挑战
外出务工人员因异地报销难、使用率低而弃保;高龄老人因经济困难或就医意愿弱,参保率随年龄增长递减,加剧整体参保率下降。
居民医保参保率下降是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需通过优化缴费机制、提高报销比例及针对性政策设计来改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