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居民住院率过高的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及应对建议如下:
一、主要原因分析
-
人口老龄化加剧
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2023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1.54亿,占总人口15.4%),老年人因慢性病、失能等健康问题住院需求显著增加。
-
医保政策影响
全民医保覆盖范围扩大、报销比例提高,降低了住院经济门槛,同时门诊报销比例较低,导致更多患者选择住院。
-
医疗消费升级与观念转变
经济发展带动居民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提高,部分患者因“看病从众”心理或对基层医疗信任不足,倾向于选择住院。
-
医院运营压力与DRG/DIP改革
医院为应对医保控费压力,通过扩张病床、增加住院量实现收益,但部分医院存在资源过度配置现象。
-
医疗技术进步与过度诊疗
先进医疗技术使更多疾病可住院治疗,但部分机构存在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倾向,推高住院率。
二、应对建议
-
优化医保政策
-
调整门诊与住院报销比例,引导合理分流;
-
推广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与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精细化管理,避免“控费降本”导致住院量不合理增长。
-
-
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与服务质量,增强患者对基层的信任,分流部分非必要住院患者。
-
控制医疗资源过度扩张
严格病床设置标准,避免为“缺住院”而盲目扩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
引导合理就医行为
通过健康教育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改变“小病住院”习惯,同时完善分级诊疗机制。
-
完善医疗质量监管
加强对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的监管,遏制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现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三、国际对比与风险提示
我国住院率高于日本、欧盟等老龄化更严重的国家,提示需从制度设计、医疗服务模式等多方面综合改革。高住院率给医保基金带来较大支付压力,需平衡控费与医疗质量的关系。
通过以上措施,需长期坚持系统治理,逐步实现住院率与医疗资源供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