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泻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粪便中脂肪含量异常增高,导致大便油腻、恶臭、漂浮,常伴随腹泻、腹胀、体重下降等症状。其核心原因是脂肪消化或吸收功能障碍,可能由胰腺疾病、肠道病变或肝胆问题引发。
脂肪泻的常见原因
- 胰腺功能不足:胰腺分泌的脂肪酶不足(如慢性胰腺炎、囊性纤维化),无法有效分解食物中的脂肪。
- 肠道吸收障碍:如乳糜泻(麸质过敏)、克罗恩病等,导致小肠黏膜受损,脂肪吸收能力下降。
- 肝胆疾病:胆汁分泌不足(如肝硬化、胆管阻塞),影响脂肪乳化与吸收。
- 细菌过度繁殖:小肠内有害细菌滋生,分解胆汁酸,干扰脂肪代谢。
典型症状与危害
- 排便异常:粪便呈浅色、油膜状,黏附马桶难以冲净。
- 营养不良:长期脂肪泻可能导致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引发夜盲症、骨质疏松等。
- 体重骤减:因脂肪和热量流失,患者常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
如何应对脂肪泻
- 就医检查:通过粪便脂肪检测、血液化验、影像学等手段明确病因。
- 调整饮食:低脂饮食,补充中链甘油三酯(MCT油)易吸收脂肪,避免麸质(乳糜泻患者)。
- 对症治疗:胰腺功能不足者需服用胰酶替代药物,细菌过度繁殖需抗生素干预。
若长期出现脂肪泻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避免营养不良或原发病恶化。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