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泻是一种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粪便中脂肪异常增多的病症,常见于胰腺疾病、肝胆问题或肠道病变,典型表现为油样恶臭粪便、营养不良及体重下降。
-
核心病因:
- 胰腺功能不全(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导致脂肪酶分泌不足,无法分解食物中的脂肪。
- 胆汁缺乏(胆道阻塞、肝硬化等)影响脂肪乳化,使脂肪直接随粪便排出。
- 肠道吸收障碍(如乳糜泻、克罗恩病)损伤小肠黏膜,导致脂肪吸收不良。
-
典型症状:
- 粪便呈浅色、油腻或泡沫状,漂浮于水面且难以冲净。
- 伴随腹泻、腹胀、消瘦及维生素缺乏症状(如夜盲症、手足搐搦)。
-
诊断与治疗:
- 通过粪便苏丹Ⅲ染色、粪脂定量检测明确脂肪泻;进一步检查(如胰腺功能试验、内镜)排查病因。
- 治疗包括酶、调整饮食(低脂高蛋白)、静脉营养支持,并针对原发病(如抗生素治疗细菌过度繁殖)。
提示:若发现长期脂肪泻,需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避免营养不良恶化。日常减少高脂饮食,关注消化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