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张期震颤是一种在心脏触诊检查时能感觉到的细小震动感,与猫喉部的呼吸震颤相似,又称猫喘。这种震颤主要发生在心尖区或三尖瓣区,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疾病。
一、发生机制
舒张期震颤的发生机制与心脏杂音相同,是由于血流经过狭窄的口径或沿异常方向流动时形成涡流,进而使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产生震动,并传至胸壁所致。当二尖瓣狭窄时,舒张期血流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时受到阻碍,通过狭窄的瓣膜口时流速加快,形成涡流,从而产生震动。类似地,三尖瓣狭窄时也会产生类似的震动。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舒张期震颤本身可能不引起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常伴随其基础疾病的症状出现。例如,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咯血、活动量逐渐减少等症状;三尖瓣狭窄患者则常有倦怠、乏力、呼吸困难、肝肿大、腹水或水肿等表现。
-
其他症状:除了上述症状外,舒张期震颤还可能伴随晕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舒张期震颤的诊断主要通过体格检查中的心脏触诊来发现。医生会用手掌尺侧或手指指腹在心前区或三尖瓣区进行触诊,若触及到细小的震动感,则可初步判断为舒张期震颤。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也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四、治疗与预防
-
治疗:舒张期震颤的治疗主要针对其基础疾病进行。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控制感染;对于严重的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瓣膜置换术或修复术。
-
预防:预防舒张期震颤的发生主要在于积极治疗其基础疾病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来说,避免风湿热的反复发作是关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舒张期震颤是一种与心脏瓣膜疾病密切相关的体征,其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均与基础疾病紧密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应高度重视舒张期震颤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