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称,无科学依据
关于“鲈鱼被称为‘癌鱼’”的说法,综合权威信息分析如下:
一、名称来源的误解
-
化学物质积累说
部分资料提到鲈鱼因体内可能积累重金属(如汞)、多氯联苯(PCBs)或致癌物(如苯并芘)而得名。例如,1969年美国检测发现部分鲈鱼样品含有致癌物二氧基苯并[a]芘(DB[a]P),但这一发现仅涉及特定污染水域的样本,并不代表所有鲈鱼。
-
生长环境因素
养殖过程中可能使用激素、抗生素或受农药、重金属污染的水域,导致鲈鱼体内有害物质积累。但此说法仅适用于受污染的养殖环境,野生鲈鱼通常较安全。
二、科学争议与事实澄清
-
致癌性争议
-
有研究指出DB[a]P等物质可缩短小鼠寿命,但日常食用量远低于致癌阈值,且其他鱼类和动植物中亦存在类似物质,不足以证明鲈鱼致癌。
-
多数权威机构(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未将鲈鱼列为致癌物。
-
-
营养价值与风险平衡
鲈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D及矿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等益处。其脂肪含量较高,确实可能积聚环境污染物,但致癌风险需结合具体污染程度和摄入量综合判断。
三、建议与结论
-
避免混淆 :当前并无科学依据支持“鲈鱼致癌”的结论,该名称属于网络谣言。
-
选择建议 :
-
优先选择正规养殖场捕捞的鲈鱼,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野生品种。
-
烹饪时采用蒸煮等健康方式,减少致癌物质生成风险。
-
“鲈鱼叫癌鱼”更多源于对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担忧,但现有研究并未提供充分证据支持这一说法。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此类标签,结合科学依据和个人健康状况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