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肾脏过滤血液的能力减弱,属于肾功能异常的表现,常见于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尿毒症。其核心危害在于体内毒素和水分无法有效排出,引发水肿、高血压、贫血等多系统问题,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
病因与机制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分为生理性(如衰老)和病理性。后者主要由肾脏疾病(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尿路梗阻、药物肾毒性或循环血量不足引起。肾小球硬化或纤维化会直接削弱过滤功能,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则通过长期损伤血管加速肾功能衰退。 -
典型症状
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滤过率降低,会出现尿量减少、下肢或面部水肿、血压升高。严重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贫血甚至心力衰竭。急性下降(如药物中毒)症状突发且危重,慢性下降(如糖尿病肾病)则进展隐匿。 -
诊断与分期
通过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计算滤过率,结合尿液分析、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慢性肾脏病按滤过率分为5期:90ml/min以上为1期(正常),低于15ml/min为5期(尿毒症),需透析或移植。 -
治疗与管理
- 控制原发病:如降压药、降糖药延缓肾脏损伤。
- 饮食调整:低盐、低蛋白饮食减轻肾脏负担。
- 避免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部分抗生素。
- 替代治疗:终末期患者需透析或肾移植。
定期监测肾功能、控制基础疾病是关键。若出现不明原因水肿或尿量变化,应及时就医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