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需通过综合治疗缓解症状,但无法单纯依赖药物“根治”。核心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如舍曲林、氟西汀)、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及短期镇静剂,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结合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才能实现长期稳定。
-
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帕罗西汀是首选,可改善情绪低落和焦虑,需持续服用4-6周起效。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因副作用较多,仅作为备选。
-
抗焦虑与镇静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能快速缓解急性焦虑,但易成瘾,建议短期使用。非苯二氮䓬类(如丁螺环酮)适合长期焦虑管理。严重失眠者可短期联用佐匹克隆等催眠药。
-
辅助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控制心悸等躯体症状;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用于伴随幻觉或激越行为者,需低剂量谨慎使用。
-
心理治疗的核心作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修正负面思维,暴露疗法减少创伤回避,眼动脱敏疗法(EMDR)处理创伤记忆。支持性心理治疗增强应对能力,需长期坚持。
-
生活方式与预防复发:规律运动(如瑜伽、慢跑)调节压力激素,地中海饮食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改善脑功能。保持社交支持网络,避免酒精和咖啡因刺激。
提示:药物需根据症状类型和严重程度个体化调整,突然停药可能导致反跳。定期复诊评估疗效,逐步减药。根治的关键在于心理重建与应激源管理,药物仅为辅助工具。若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需重新评估诊断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