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脑血管病,其主要特征是血液回流受阻或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高压和局灶性脑损害。这种疾病在所有脑卒中中占比较低,发病率约为0.5%~1%,但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尤其是重症病例。
根据病因和病变性质,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
感染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 多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感染引起,常见于头面部或眼眶周围的化脓性感染灶,如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等。
- 常累及海绵窦、乙状窦等部位,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视力障碍、眼动障碍(如复视、畏光)等症状。
- 感染灶可能通过眼静脉进入海绵窦,或通过筛板破坏进入海绵窦,导致血栓形成。
-
非感染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 常见于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异常、血管壁损伤等因素。
- 高凝状态可能由遗传性因素(如抗凝血酶缺乏、凝血因子V基因突变)、妊娠、口服避孕药、脱水、严重疾病(如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引起。
- 血管壁损伤可能由颅脑外伤、手术、颅内肿瘤压迫等引起。
- 非感染性血栓形成多累及上矢状窦、大脑大静脉等部位,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昏迷。影像学检查(如MRI、CT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可明确血栓的位置和范围。
治疗方面,抗凝治疗是主要手段,包括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华法林等药物。对于重症患者,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如溶栓、支架成形术)以改善预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感染源、纠正高凝状态)也非常重要。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早期识别和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