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发病机制
麦胶性肠病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及麦胶饮食密切相关。患者对小麦、大麦、黑麦等谷物中的麦胶蛋白(面筋)敏感,其分解产物会触发免疫反应,导致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影响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2. 常见症状
- 消化系统症状:80%-97%患者出现腹泻(典型为脂肪泻,粪便色淡、油脂状、恶臭),常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 全身性表现:体重减轻、乏力、水肿,严重者可呈恶病质。
- 并发症:长期患病可能导致贫血、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如低钙、低钾)、夜尿增多等。
3. 易感人群
- 女性略多于男性,发病高峰为儿童与青年,但近年来老年人发病率上升。
- 具有遗传倾向,与HLA-DQ2/DQ8基因相关。
4.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贫血)、电解质检测、免疫抗体(如抗麦胶蛋白抗体)筛查。
- 影像学与内镜:胃肠X线、小肠镜或结肠镜观察黏膜病变,活检显示绒毛萎缩。
- 诊断金标准:无麦胶饮食后症状改善,结合小肠黏膜活检结果。
5. 治疗原则
- 饮食管理:严格终生避免含麦胶食物(如小麦、黑麦制品),选择无麸质替代品(大米、玉米、荞麦等)。
-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A、B族、C、D、K)、叶酸、钙剂及铁剂,纠正电解质紊乱。
- 药物治疗:危重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但需警惕复发。
6. 预防与注意事项
- 早期诊断并严格饮食控制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
- 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营养状况及潜在并发症(如骨质疏松、贫血)。
若出现长期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