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胶性肠病,又称乳糜泻,是一种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由于患者对含麦胶(面筋)的食物产生异常敏感而引发的肠道疾病。以下从定义、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四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1. 定义与特征
麦胶性肠病是一种遗传性小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的疾病。患者体内缺乏分解麦胶蛋白的酶(如α-淀粉酶),导致麦胶蛋白无法被正常消化。未被消化的麦胶蛋白会通过受损的小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免疫反应和炎症,从而损伤小肠上皮细胞,导致小肠绒毛萎缩,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2. 病因
麦胶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由以下因素共同作用:
- 遗传因素:患者通常具有家族易感性,直系亲属中若有人患病,则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对麦胶蛋白产生异常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损伤。
- 麦胶饮食:麦胶蛋白是本病的致病抗原,常见于小麦、黑麦、大麦等谷物中。患者对这些食物异常敏感,长期摄入可加重病情。
- 其他因素:后天因素如病毒感染、手术、怀孕或情绪应激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该病。
3. 主要症状
麦胶性肠病的症状因人而异,可能从轻微到严重不等,主要包括:
- 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典型表现为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 营养不良表现:体重减轻、乏力、消瘦,因蛋白质、脂肪等吸收障碍导致。
- 维生素和电解质缺乏:如钙、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维生素B族缺乏导致的口炎、脚气病等。
- 其他症状:关节痛、贫血、手足搐搦、感觉异常等。
4. 治疗方法
麦胶性肠病的治疗以饮食调整为主,辅以必要的药物和支持治疗:
- 饮食治疗:严格的无麸质饮食是核心治疗方法。患者需避免含有小麦、黑麦、大麦等麦胶的食物,可选择大米、玉米、马铃薯等替代食品。
- 药物治疗:在严重病例中,可使用抗腹泻剂、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药物,以缓解症状和并发症。
-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钙、维生素D、铁剂等),以纠正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
- 监测与随访: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并注意预防可能的并发症,如骨质疏松、贫血等。
总结
麦胶性肠病是一种由遗传、免疫和饮食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等。严格的无麸质饮食是治疗的关键,同时需配合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如需进一步了解或确诊,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