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病因可分为解剖结构异常、后天获得性因素及诱发条件,具体如下:
一、解剖结构异常
- 血管夹角过小
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正常夹角为40°-60°,若夹角<15°-20°(尤其先天性变异时),会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 - Treitz韧带异常
韧带过短或附着点异常,导致十二指肠位置升高,更易受压。
二、后天获得性因素
- 体型与脂肪垫变化
瘦长体型或快速消瘦者,肠系膜周围脂肪垫减少,血管夹角缩小,压迫十二指肠。 - 十二指肠病变
炎症、粘连、肿瘤或邻近淋巴结肿大,导致十二指肠扭曲或受压。 - 术后改变
食管癌、脊柱畸形矫正等手术后,瘢痕牵拉或内脏位置变化,使血管夹角缩小。
三、其他病理因素及诱因
- 血管病变
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等病理改变,直接增加压迫风险。 - 内脏下垂
消瘦导致内脏支撑减弱,牵拉肠系膜,进一步加重压迫。 - 体位与感染
仰卧位加重压迫;肠道病毒感染可能诱发急性炎症或肠梗阻。
总结
该病病因复杂,通常由解剖异常合并后天因素(如消瘦、手术)共同作用引发。典型患者多表现为瘦长体型,且症状在俯卧位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