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的快速治疗需遵循以下关键步骤,以迅速纠正代谢紊乱并降低死亡率:
一、快速补液(核心治疗)
-
液体选择与速度
- 初始阶段:首选0.9%生理盐水,以快速恢复血容量,改善脱水及高渗状态。
- 调整方案:若血钠显著升高(>155mmol/L),可改用0.45%低渗盐水,避免加重高钠血症。
- 补液量:前24小时总量可达6-8升,按体重10%估算,速度遵循“先快后慢”原则(如首小时1-1.5L,后逐渐调整)。
-
注意事项
- 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及心肺功能,防止肺水肿或脑水肿。
二、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
给药方式
- 静脉滴注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0.1U/kg/h,血糖下降速度控制在3-4mmol/(L·h)。
- 当血糖≤13.9mmol/L(或250mg/dL)时,更换为5%葡萄糖溶液+胰岛素(按3-4g糖:1U胰岛素比例)。
-
调整与监测
- 每小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病情稳定后转为皮下注射。
三、纠正电解质紊乱
-
补钾原则
- 尿量>30ml/h时开始补钾,根据血钾水平调整剂量(血钾<5.3mEq/L时优先补充)。
- 通过心电图及血钾监测指导补钾,防止高/低钾血症。
-
其他电解质
- 必要时补充镁、磷,尤其存在心律失常或呼吸衰竭时。
四、去除诱因及并发症管理
-
诱因处理
- 积极控制感染(如抗生素治疗)、停用升糖药物(如激素)。
-
支持治疗
- 昏迷患者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机械通气。
- 纠正酸中毒(如pH<7.1时使用5%碳酸氢钠)。
五、持续监测与调整
- 关键指标:每小时监测血糖、电解质、渗透压及生命体征。
- 渗透压目标:每小时下降≤3mOsm/(kg·H₂O),避免渗透压骤降导致脑水肿。
总结
最快治疗方案需同步进行补液、胰岛素及电解质调整,并针对诱因干预。补液是核心,胰岛素需小剂量持续输注,电解质纠正需动态监测,同时兼顾并发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