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性尿崩症是一种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精氨酸加压素受体(AVPR)敏感性缺陷,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发生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遗传性因素:绝大部分为精氨酸加压素受体 2 基因突变导致的 X 连锁遗传,少部分为水通道蛋白 2 导致的常染色体遗传。
- 继发性因素:主要由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疾病、低钾血症、高钙血症和使用某些药物等原因所致。药物如两性霉素 B、庆大霉素可以对肾脏造成一定损害,影响尿液重吸收。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若母亲是梅毒患者,可传染给儿子,出现小儿肾性尿崩症。
- 临床表现:
- 多尿、多饮:是本病突出的临床表现。遗传性者约 90% 发生于男性。出生前可表现为羊水过多,出生时即可能有多尿多饮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可逐渐减轻。
- 低渗尿:尿比重常持续低于 1.005,或尿渗量低于 200mOsm/(kg・H₂O),即便给予溶质利尿,也只能达到与血浆等渗 280~300mOsm/(kg・H₂O) 的程度。
- 高渗性脱水与血容量不足:因婴幼儿无法表达渴感,易发生高渗性脱水及血容量不足,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婴儿智力发育障碍,严重失水时可导致死亡。
-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尿路积水、脑组织钙化等症状,也可能伴有高前列腺素 E 综合征。
- 检查:
- 尿液检查:尿比重低于 1.005,尿渗量低于 200mOsm/(kg・H₂O)。
- 血液检查:可有高钠血症、高氯血症等,血钠>150mmol/L,晚期非蛋白氮(NPN)和肌酐可增高。
- B 超、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羊水过多,出生后有肾积水、输尿管积水、膀胱扩张等。脑 X 线片检查、CT 检查可发现脑组织钙化,脑电图可能有异常波或痫样放电等。
- 基因检测:有条件者可进行基因检测,以判断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突变。
- 诊断:患儿每天尿量多达数升,饮水量与排尿量相当,排除渗透性利尿因素(如使用甘露醇或存在糖尿病)及使用利尿剂等因素引起的多尿症后,可考虑为尿崩症。再根据发病年龄、典型症状,结合家族史及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多尿,可做出本病的诊断。之后还需进一步明确是原发性还是获得性。
- 治疗:
- 保证入量和足够营养: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充分的体液量,对于婴幼儿患者及抗利尿激素(ADH)感受中枢有缺陷的患者尤为重要。
- 对症疗法:包括补充液量、减少溶质摄入,口服困难者应给予静脉输液。限钠有益于减轻多尿多饮症状。
- 药物疗法: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阿米洛利、氨苯蝶啶等利尿剂,以及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必要时可使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
- 病因治疗:对于获得性肾性尿崩症,去除病因可纠正病情。但先天性者为终生性疾病,成年后症状可减轻。
小儿肾性尿崩症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重点在于继发性肾性尿崩症的预防,因部分属于医源性,临床需加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