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止痒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每类药物都有其特定的副作用:
-
外用药物
- 清凉剂
- 代表药物:薄荷脑、樟脑、苯酚、薄荷脑等。
- 作用原理:通过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清凉感,从而减轻瘙痒感。
- 副作用: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尤其在皮肤有破损或敏感区域使用时需谨慎。
- 麻醉剂
- 代表药物: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苯佐卡因等。
- 作用原理: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皮肤失去感觉,达到止痒效果。
- 副作用:可能导致局部麻醉区域的麻木感,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神经敏感性。
- 抗组胺药
- 代表药物:盐酸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
- 作用原理:通过抑制组胺释放或拮抗组胺受体,减少炎症反应和瘙痒感。
- 副作用:可能引起嗜睡、口干、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
- 糖皮质激素类
- 代表药物: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等。
- 作用原理: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和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和瘙痒感。
- 副作用:可能导致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副作用,长期大面积使用还可能出现系统吸收风险。
-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 代表药物: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
- 作用原理:通过调节T细胞活化和炎症性细胞因子释放,间接止痒,并可通过TRPV1发挥直接止痒作用。
- 副作用:常见一过性灼热感,通常发生在开始用药后数天内,反复用药数天后这种不适通常会减轻。
- 大麻素类
- 代表药物:NCT03708951试验中的特那普肽乳膏。
- 作用原理:对慢性单纯苔藓、慢性单纯性苔藓和结节性痒疹有效,副作用小。
- 副作用:具体副作用需根据具体药物而定,但通常较小。
- 前列腺素抑制剂
-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盐。
- 作用原理: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2的生成发挥止痒作用。
- 副作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消化不良等;水杨酸盐在高浓度时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
- 其他外用药物
- 代表药物:炉甘石洗剂、硅霜、硼酸溶液等。
- 作用原理:炉甘石洗剂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减轻瘙痒感;硅霜通过形成保护膜隔绝外界刺激;硼酸溶液具有收敛和消炎作用。
- 副作用:炉甘石洗剂使用后可能留下白色粉末状物质;硅霜可能引起皮肤油腻感;硼酸溶液长期使用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 清凉剂
-
口服药物
- 抗组胺药
- 代表药物:同外用抗组胺药,如盐酸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 作用原理:通过抑制组胺释放或拮抗组胺受体,减少全身性过敏反应和瘙痒感。
- 副作用:与外用抗组胺药类似,但可能更广泛地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嗜睡、乏力等症状。
- 镇静安眠药
- 代表药物:地西泮、艾司唑仑等。
- 作用原理: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减轻因焦虑、紧张等因素引起的瘙痒感。
- 副作用:可能导致嗜睡、头晕、记忆力减退等不良反应。
- 三环类抗抑郁药
- 代表药物:多塞平(外用剂型为多塞平乳膏)。
- 作用原理:通过抑制H1和H2受体,发挥抗组胺和抗胆碱能作用,从而止痒。
- 副作用:外用时可能引起嗜睡、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口服时还可能出现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 抗组胺药
常用止痒药物包括多种外用和口服药物,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止痒机制和适应症。这些药物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患者在使用时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