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石症(胃结石)是因摄入特定物质在胃内形成的凝结物,导致胃功能异常的疾病,具体表现如下:
一、定义与成因
- 定义:由未消化的食物、药物、异物等在胃内聚集形成的硬块或凝固物,无法通过幽门排出。
- 主要成因:
- 植物性成分:如山楂、柿子、黑枣等富含有机酸(如鞣酸)和果胶的食物,与胃酸作用后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沉淀物。
- 其他物质:吞入毛发(毛发性胃石)或矿物质(如碳酸钙)等。
- 空腹或胃酸过多:空腹食用相关食物时,胃酸分泌过多会加速沉淀物形成。
二、典型症状
- 常见症状: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嗳气、食欲减退等类似消化不良的表现。
- 严重并发症:
- 胃糜烂、胃溃疡,甚至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
- 结石进入肠道可能引发肠梗阻。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可显示胃内团块状阴影。
- 胃镜检查:直接观察结石形态及位置。
- 治疗手段:
- 药物治疗:使用碳酸氢钠等药物软化结石,或抑酸剂减少胃酸分泌。
- 内镜治疗:通过胃镜碎石后取出。
- 手术治疗:适用于体积大、质地硬的结石或已引发严重并发症的情况。
四、预防措施
- 避免空腹食用山楂、柿子等高风险食物。
- 减少一次性大量摄入含鞣酸或果胶的食物。
- 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胃酸分泌紊乱。
五、预后
多数患者经药物或内镜治疗后可痊愈,预后良好;若未及时处理可能进展为胃溃疡、出血等并发症。
分类:根据成分可分为植物性、毛发性及混合性胃石,其中植物性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