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发的烈性传染病,其特点和影响如下:
-
疾病概述
- 定义:肺鼠疫属于甲类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文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 传播方式:主要依靠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吸入含有病菌的气溶胶感染。
- 潜伏期:通常为1-6天,但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到8-9天。
- 传染性:极高,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但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
症状表现
- 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骤,高烧可达39-41℃,伴有畏寒、寒战,全身毒素症状明显,如头痛、乏力等。
- 呼吸道感染表现:咳嗽,痰常为脓血痰,可伴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发绀等。肺部体征少,可有少量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 其他可能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病情进展迅速,可能会引起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
传播途径
- 跳蚤叮咬:被感染的跳蚤叮咬是肺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
- 直接接触:与病人的痰液、脓血、患病动物的皮肉、血液等接触可感染。
- 空气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
肺鼠疫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多样且传染性极强。了解其症状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疫情至关重要。公众应增强防护意识,避免与传染源接触,并及时就医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