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原体: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少数为牛型或未定型分枝杆菌。
- 传播途径:约90%的病例原发病灶为肺结核,结核杆菌经血液传播至肾脏;少数来自骨、关节、肠、淋巴结或生殖系统结核的直接蔓延。
- 病理特点:早期形成微结核病灶,若免疫力低下可发展为干酪样坏死、空洞形成,最终导致肾结构破坏和肾功能损害。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尿路刺激征:尿频(最早出现)、尿急、尿痛,严重者可发生尿失禁。
- 尿液异常:血尿(多为终末血尿)、脓尿(“米汤样”尿液)。
- 局部症状:肾区疼痛或肿块(肾积水或脓肿时)。
- 全身症状:低热、盗汗、消瘦、贫血等结核中毒症状,晚期可能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需结合尿结核杆菌培养(金标准)、影像学(如静脉尿路造影、CT显示钙化灶)及膀胱镜检查。
- 治疗原则:
- 药物治疗:规范使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疗程通常需6-9个月。
- 手术治疗:严重肾破坏或并发症(如肾脓肿、膀胱挛缩)需肾切除或病灶清除术。
4. 预防
- 控制肺结核等原发病灶,避免接触结核感染者,接种卡介苗。
小儿肾结核起病隐匿,早期易漏诊,若出现顽固性尿路刺激症状或血尿,需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