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修补需注意以下关键事项,以确保修补效果和耐久性:
一、施工前准备
-
基面清理
-
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破损区域,清除松散混凝土、灰尘、油污等杂质,确保表面无浮浆层或松砂。
-
对低洼积水处进行清理,保持施工区域潮湿无明水状态。
-
-
裂缝处理
-
采用V形槽或切边处理裂缝边缘,增加粘接面积。
-
对于宽度和深度较大的裂缝,建议分层填充(每层不超过5cm),避免一次性填满导致开裂。
-
-
材料准备
-
选择耐磨性强的修补材料(如加筋混凝土或专用修补砂浆),并根据路面状况调整砂石比例(普通型1袋水泥配4-4.2kg水,加强型可添加10%-20%碎石)。
-
新型常温填缝料需预留5-10mm膨胀空间,避免夏季施工时因热胀冷缩产生空隙。
-
二、施工过程规范
-
湿润养护
-
清理后对路面进行充分浸泡,保持湿润状态,避免修补后出现麻坑或空鼓。
-
低洼积水需提前排除,确保施工区域始终潮湿。
-
-
灌浆施工
-
采用压注灌浆法时,先用环氧溶液或专用填缝料灌入裂缝,确保填满无空隙。
-
对于非扩展性裂缝(宽度≤0.5mm),可直接灌浆;对于扩展性裂缝需先填补砾石再灌浆。
-
-
收面处理
-
表面修整时避免过度压实,防止修补层开裂。可先用刻纹滚筒或塑料刷拉毛处理,增强表面附着力。
-
修补厚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如3mm),避免过厚导致强度下降。
-
三、后期养护
-
及时养护
-
表面初凝后覆盖塑料薄膜或洒水养护,防止水分过快蒸发,通常需2-4小时开放交通。
-
高温天气应延长养护时间,确保修补材料充分固化。
-
-
定期维护
-
填缝材料建议每3-5年更换一次,避免老化后形成空隙。
-
建议在气温较低的季节进行填缝施工,减少开裂风险。
-
四、安全与规范
-
安全防护
-
施工人员需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装备,避免粉尘吸入或化学物质伤害。
-
机械操作(如切割、振捣)需规范使用工具,防止意外伤害。
-
-
规范施工
- 装配填缝料时避免气泡残留,确保缝口齐平。修补完成后需进行闭水试验,观察24小时无渗漏后方可通车。
通过以上规范操作,可有效延长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