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恢复施工需注意以下关键事项,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一、施工前准备
-
现场清理
清除破损路面上的灰尘、垃圾及松散浮浆层,确保修补区域干燥无水。对于低洼积水处需彻底清理并干燥,防止修补后出现麻坑。
-
材料与设备检查
检查沥青混合料的温度(130-180℃)、拌合均匀性及运输覆盖措施,防止离析或结块。确保摊铺设备性能良好,控制摊铺厚度和平整度。
-
设计参数确认
恢复路面的结构层材质、厚度、强度等指标需与原道路标准一致,确保接缝平顺规整,避免错台或咬边现象。
二、施工过程控制
-
分层施工与压实
-
沥青摊铺后采用“紧跟、慢压、高频、低幅”原则,控制碾压温度和时间。
-
混凝土修补需分层填补并压实,避免空洞和断层,确保与基层粘结牢固。
-
-
接缝处理
-
采用直茬接缝或热熔接缝,确保接缝紧密平顺,减少裂缝和渗水风险。
-
预埋地雷管或设置缓坡过渡,避免井盖安装后产生高差。
-
-
安全防护
-
临时通道需设置警示标志,钢板等材料要稳固无变形、翘边现象。
-
高温作业需佩戴防护装备,防止沥青烫伤;冬季施工需防冻防寒。
-
三、施工后养护
-
及时覆盖与保湿
-
沥青路面需洒水覆膜保湿,雨天或大风天暂停施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导致干缩裂纹。
-
冬季施工需添加防冻剂或保温措施,确保砂浆充分固化。
-
-
定期检查与维护
-
沥青路面修复后每1-2年进行一次检测,重点检查接缝和薄弱部位。
-
人行道、井盖等附属设施需同步修复并定期维护。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环保要求 :优先选用环保材料,减少噪音、粉尘污染,优化施工工艺。
-
成本控制 :通过详细调查制定施工方案,避免浪费。
-
交通管理 :影响通行的工序应安排在夜间进行,保障行车安全。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路面恢复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并确保施工安全与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