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凝土浇筑后30多个小时未收面的问题,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并需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一、可能原因分析
-
假凝现象
若混凝土表面干燥但底部仍较稀,可能是由于外加剂复配不当或水泥过热未充分冷却导致早期凝结。这种情况下,混凝土强度不受影响,但会拖延施工进度并影响表面质量。
-
养护不当
-
初凝后未及时收面压光,导致表面出现抹纹或裂缝;
-
养护不及时或不足,使混凝土失水收缩裂缝无法有效控制。
-
-
施工管理问题
-
模板支撑体系不稳定,导致混凝土表面变形;
-
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如收面工具不专业或顺序错误。
-
二、补救措施
-
处理表面缺陷
-
对未收面的混凝土表面进行修补,可采用填补裂缝、修复腐蚀部位或重新涂覆保护层;
-
若表面起砂,可使用高强修补料进行覆盖。
-
-
强化保护层
- 增加保护层厚度或采用耐久性更强的材料(如聚合物水泥砂浆),提升防水、防腐性能。
-
规范养护
-
初凝后及时收面压光,避免表面开裂;
-
采用喷雾养护(小雨状)保持湿润,控制养护温度和湿度。
-
-
调整施工方案
-
若因外加剂问题导致凝结延迟,需与供应商协商调整配合比或冷却工艺;
-
加强施工过程监控,确保模板支撑和操作规范。
-
三、注意事项
-
避免过度搅拌 :修补时不宜过度搅拌已初凝的混凝土,以免引发新的裂缝;
-
责任划分 :若问题源于材料或设备故障,需与供应商协商责任及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弥补混凝土未及时收面的缺陷,确保结构安全与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