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信息:
-
病因
肾毒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肾脏,因肾脏血流量大、肾小管浓缩功能强等特点,易在肾脏内蓄积并造成损伤。常见诱因包括:- 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造影剂、部分中草药(如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等。
- 化学物质:重金属(汞、铅)、有机溶剂、农药等。
- 生物毒素:蜂毒、鱼胆毒等。
-
症状
根据损伤机制不同,症状多样:- 尿液异常:少尿/多尿、血尿、蛋白尿(如洗肉水样尿)。
- 全身症状:水肿(眼睑或下肢)、高血压、发热、皮疹。
- 急性肾衰竭:少尿、氮质血症(如血肌酐升高),严重者需透析治疗。
-
治疗原则
- 立即停用毒物:避免进一步损伤。
- 促进排毒:通过补液、利尿或透析(血液/腹膜透析)清除毒物。
- 对症治疗:控制高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 肾移植: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可考虑。
-
预防
- 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 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药物剂量。
- 避免接触重金属、毒物等危险物质。
若出现尿量异常、水肿或全身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