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肾病是由肾毒性物质引起的肾脏损害,常表现为急性肾衰竭。以下是关于中毒性肾病的详细信息:
病因
-
肾毒性物质: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肾毒物。
- 内源性肾毒物:如高钙、高磷、高尿酸或高草酸血症等,可引起肾间质和小管病变。
- 外源性肾毒物:包括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化学毒物(如有机溶剂、农药等)、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生物毒素(如蜂毒、蛇毒等)和物理因素(如放射线、中暑等)。
-
药物:许多药物具有肾毒性,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金属制剂、造影剂、利尿剂等。
-
中药:某些中药也具有肾毒性,如乌头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发病机制
- 直接毒性作用:肾毒性物质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 免疫性肾损害:肾毒性物质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害。
- 过敏性休克:肾毒性物质引起过敏性休克,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 结晶体堵塞:肾毒性物质在肾小管中形成结晶体,引起梗阻性肾病。
临床表现
- 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葡萄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等)、肾性尿崩症(烦渴、多饮、多尿)、肾小管酸中毒等。
- 急性肾衰竭:轻者仅有微量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尿,重者可出现典型的急性肾衰竭表现。
- 急性过敏性间质肾炎: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痛等全身过敏表现,严重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
-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衰竭相似。
- 肾炎与肾病综合征:表现为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难以区分。
诊断
根据肾毒性物质接触史、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以及肾小管和(或)肾小球损害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治疗
- 停止接触毒物:立即停止接触引起中毒的毒物\cite{web_24}。
- 促进毒物排泄:通过输液、使用解毒药物或透析治疗等方法促进毒物排泄\cite{web_23}。
-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控制感染等\cite{web_23}。
- 针对病因治疗:根据肾损害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过敏性间质肾炎等\cite{web_24}。
中毒性肾病的预后因毒物种类、剂量、接触时间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恰当而有所不同。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预防永久性肾损伤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