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史要求
常有肝热病(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病史,且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或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病史不明确,需通过检查发现异常。 -
典型症状
- 右胁或剑突下胀痛、刺痛,按压时可能缓解,常伴食欲不振、嗳气、腹胀、便溏、乏力等。
- 部分患者可见蜘蛛痣、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
-
体征与检查
- 肝脏触诊:肝脏肿大,质地软或稍硬,有压痛,可能伴轻度黄疸。
- 实验室检查:
-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麝浊、锌浊、碱性磷酸酶(ALP)、谷胺酰转肽酶(GGT)等轻度升高,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γ-球蛋白可能异常。
- 其他: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肝包膜粗糙、回声增密增粗不均,门静脉内径增宽或脾脏增厚。
- 弹性成像技术(如FibroScan):肝脏硬度值(LSM)异常提示纤维化或肝硬化。
-
鉴别诊断
- 肝热病急性发作:病程未超过6个月,黄疸指数、转氨酶显著升高,常伴发热。
- 肝积:肝脏质硬,脾脏肿大,全身情况较差,瘀血表现更明显。
-
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症状和体质差异,可分为肝胆湿热、肝气郁滞、肝郁脾虚、寒湿困脾、瘀滞肝络、肝肾阴虚等证型,需结合舌脉进行辨证。
总结:肝著的诊断需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尤其关注慢性肝病背景下的肝功能异常和影像学特征。若需进一步明确纤维化程度,可结合肝活检或无创诊断模型(如APRI、FI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