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伤寒穿孔的处理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综合措施,具体如下:
一、手术治疗
- 穿孔修补术
- 适用于单个穿孔且腹腔感染较轻的情况,需在穿孔周围0.5~1.0cm处全层内翻缝合,浆肌层缝合间距>0.5cm以减少肠瘘风险。
- 若肠壁水肿严重,可在修补后加用近端肠造瘘术。
- 肠段切除术
- 针对多发穿孔或合并大出血患者,需切除坏死肠段并行吻合术。
- 回肠造口术
- 适用于腹腔感染严重、无法直接修补或吻合的患者,通过造瘘实现肠腔引流。
- 腹腔引流术
- 病情危重无法手术时,可床旁引流脓液,并加强抗感染及营养支持。
二、药物治疗
- 抗感染治疗
- 首选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或头孢曲松钠,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
- 联合甲硝唑预防厌氧菌感染。
- 辅助用药
- 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退热,但需警惕诱发肠出血风险。
- 严重感染者可补充人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
三、一般治疗
- 禁食与胃肠减压
- 减少肠内容物外漏,促进穿孔愈合。
- 营养支持
- 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及高热量营养液,纠正失衡状态。
- 体位与监护
- 保持半卧位,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四、并发症处理
- 感染性休克
- 积极抗休克治疗,补充晶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
- 肠梗阻/肠瘘
- 术后出现梗阻或肠瘘时需胃肠减压,必要时二次手术。
五、术后护理与隔离
- 严格消毒患者排泄物及生活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 切口定期换药,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至正常)。
注:处理需多学科协作,优先控制感染源并维护器官功能,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