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伤寒穿孔是伤寒感染引发的严重并发症,需综合手术、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具体处理流程如下:
一、手术治疗(核心措施)
- 紧急剖腹探查
确诊后应尽快手术,采用右下腹切口探查,重点检查回盲瓣50cm内的末端回肠,80%的穿孔发生于此区域。 - 穿孔修补与腹腔处理
- 单纯修补术:适用于单个小穿孔,缝合时需远离穿孔边缘0.5-1cm,避免缝线切割脆弱肠壁。
- 肠造瘘术:若肠壁水肿严重、修补困难,可行近端肠造瘘术以减压和引流。
- 多发性穿孔处理:需全面探查肠道,对临近穿孔的肠段行浆肌层缝合预防再次穿孔。
- 腹腔引流与清洁
彻底吸除腹腔脓液,放置引流管减少毒素吸收,术后持续观察引流液性状。
二、非手术治疗(辅助措施)
- 一般治疗
- 禁食与胃肠减压:减少消化液外漏,降低腹腔感染风险。
- 体位管理:保持半卧位,促进炎症局限化。
- 抗感染治疗
- 针对伤寒杆菌:首选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
- 控制混合感染:联合甲硝唑覆盖厌氧菌,根据药敏调整方案。
- 营养与液体支持
- 静脉营养:补充高热量、维生素及电解质,纠正脱水及营养不良。
- 逐步恢复饮食:术后从流质过渡至正常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三、术后管理及并发症防治
- 重症监护
监测血压、氧饱和度及意识状态,及时处理感染性休克或呼吸衰竭。 - 并发症处理
- 肠梗阻或肠瘘:通过胃肠减压、二次手术修复。
- 腹腔脓肿:加强抗感染,必要时穿刺引流。
- 长期护理
- 切口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预防切口感染。
- 康复指导:逐步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评估肠道功能。
总结
肠伤寒穿孔需以手术为核心,结合抗感染、营养支持及精细化术后管理。治疗需个体化,优先选择创伤小的术式,术后密切监测并发症,确保患者平稳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