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毒判断依据
-
局部症状
- 疼痛/灼热感:咬伤处可能出现剧烈刺痛或灼烧感,这是千足虫毒液刺激神经的典型表现。
- 红肿与红斑:皮肤发红、肿胀,可能伴随局部温度升高,提示炎症反应或过敏。
- 水疱或渗出液:严重时可能出现水疱,内含清亮或浑浊液体,甚至渗出脓液。
- 瘙痒:因毒素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难忍。
-
全身症状
- 发热:若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发体温升高、寒战等全身反应。
- 淋巴结肿大:咬伤部位附近的淋巴结可能肿大、压痛。
- 呼吸困难/头晕:极少数情况下,毒素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呼吸急促、头晕乏力,需立即就医。
二、紧急处理建议
- 立即冲洗: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15-20分钟,清除残留毒液。
- 避免刺激:勿抓挠、摩擦伤口,以防感染或加重损伤。
- 消毒与用药:用碘伏消毒后,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消炎药膏;若过敏症状明显,可遵医嘱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
- 及时就医:若出现大面积红肿、剧烈疼痛、发热或呼吸困难,需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处理。
提示:千足虫毒液毒性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人可能仅出现轻微过敏,但易过敏体质者需格外警惕。建议溯溪时穿长裤、戴护膝,减少皮肤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