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和病因选择,以下为常用药物分类及适用情况:
一、抗组胺药物
适用于轻中度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
-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通过阻断组胺受体缓解症状,副作用较少。
二、糖皮质激素
用于严重炎症或急性发作期(如过敏性休克、重症皮炎):
- 泼尼松、地塞米松:具有强效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短期使用可快速控制症状,长期需监测副作用。
三、免疫调节/抑制剂
针对自身免疫紊乱或难治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哮喘):
- 环孢素、甲氨蝶呤:抑制异常免疫反应,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 免疫球蛋白、胸腺肽: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过敏反应复发。
四、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适用于哮喘或过敏性鼻炎:
- 孟鲁司特、扎鲁司特:阻断白三烯介导的气道炎症,常与其他药物联用。
五、急救药物
用于过敏性休克等危急情况:
- 肾上腺素:迅速收缩血管、扩张支气管,挽救生命。
六、辅助治疗药物
- 抗生素/抗病毒药:如感染诱发超敏反应,需联用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控制感染源。
- 局部外用药:炉甘石洗剂、糠酸莫米松乳膏缓解皮肤瘙痒、红肿。
注意事项
- 明确过敏原: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IgE检测,避免接触诱发因素。
- 个体化用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敏感性和并发症调整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 定期复查: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需监测代谢指标及器官功能。
以上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