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性疾病分为 Ⅰ 型、Ⅱ 型、Ⅲ 型和 Ⅳ 型,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性疾病表现有所不同:
- Ⅰ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超敏反应,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几分钟内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压急剧下降、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或苍白、意识丧失等。
- 呼吸道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涕、鼻塞、嗅觉减退等;过敏性哮喘,表现为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可伴有咳痰,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发绀等。
- 消化道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因进食鱼、虾、蟹、蛋、奶等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 皮肤过敏反应:如荨麻疹,患者全身各处可出现一片片隆起于皮肤表面的红色斑疹,即风团,伴瘙痒,大部分在数小时内消退,但可反复发作;特应性皮炎,急性发作时,表现为皮肤擦伤样红斑、水疱、浆液性渗出及结痂,慢性期表现为苔藓样皮疹、色素沉着、结节性痒疹,可伴有抓痕、点状糜烂、结痂等。
- Ⅱ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输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可出现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血红蛋白尿等,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 新生儿溶血症:主要发生于母亲为 Rh 阴性,胎儿为 Rh 阳性的情况。胎儿或新生儿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严重时可导致核黄疸,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出现贫血相关的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还可伴有黄疸、肝脾肿大。
- Ⅲ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血清病: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 1 - 2 周出现,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蛋白尿等。
-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在链球菌感染后 1 - 3 周发病,可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 Ⅳ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接触性皮炎:接触某些物质如化妆品、染发剂、金属饰品等后,在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肿胀、渗出,伴有瘙痒或疼痛。
- 传染性超敏反应:通常为结核分枝杆菌慢性感染所致,一般在结核感染 2 - 4 周后,在局部形成炎症性结节,并且患者可伴有发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 移植排斥反应:如肾移植后,患者突然或逐渐出现血尿、少尿、无尿、移植物局部压痛、肿胀,伴发热、寒战、恶心、腹胀、食欲减退等,往往预示出现了移植后炎症反应,甚至造成移植器官的坏死。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表现复杂多样,具体症状因个体差异、过敏原种类及接触方式等因素有所不同。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